電影《BIG》816。Being Is Gift
《BIG》官網:big816.taiwantrilogy.com
《BIG》臉書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ig816/
註:以下劇照摘自《BIG》官網
2023年即將結束,越到年底總覺得心裡有點慌,一年就這樣過了。這一年我到底忙了些什麼又留下了什麼?無意間,滑手機的時候在社群中看到一部吸引我目光的電影介紹《BIG》,導演是魏德聖。認識魏德聖是從海角七號開始,而芽芽認識魏德聖是從《生命中的微光》開始,於是我心中一個堅定的念頭浮現,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,就帶豆豆與芽芽一起來看《BIG》。
一個816病房,住著六位兒癌病童,六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,串成了一部悲喜交加的故事,中間穿插著勇士作戰的動畫,象徵與病魔對抗的堅強鬥志。這群孩子,有的對生命灰心,有的樂觀開朗,有的害羞敏感,有的天真無邪。他們童言童語、吵架鬥嘴、笑中帶淚,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生命篇章。
小小的病房,充滿著大大的智慧與力量,在這裡,我見到摯愛的親情、純淨的愛情、溫馨的友情,醫護的真情,六個家庭從陌生到熟悉,在不斷衝突中磨合,彼此扶持,相互鼓勵,跨越宗教信仰的隔閡,苦樂共享,勇敢前進。
《BIG》充滿許多歡笑的畫面,原本應該是沈重的生命議題,藉由一場對話或一個場景讓觀眾破涕為笑,緩解了悲傷的氛圍,就這樣一次又一次,悲傷從歡笑中突圍,長出了力量。
就在聖誕節的這一天,他們乘著勇氣的翅膀,逃離了醫院,為了見證生命的愛與奇蹟。故事的最後,揭開816病房為何成為「BIG」的神秘面紗,癌童的主治醫師溫暖,從一開始的冷酷到後來的真情流露,讓人體會到醫生也是人,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刻,他們必須比一般人更加理性與冷靜的面對病魔,那是多麽艱難的挑戰。
劇情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護理師馬馬,我覺得她是整部片的靈魂人物,電影一開場的「每次的離開都要好好說再見」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。馬馬是安定孩子情緒的重要推手,她是816病房孩子的守護天使,總是帶著微笑推開816的房門,面對每一個悲傷的結局,即便身為醫護人員,看盡人生百態,看遍生離死別,她依然散播歡笑和希望。
電影的最後,源源在臨終前,她告訴媽媽:「她想活著,她要活著。」一個小女孩,如此的堅定與勇敢直到最後一刻。劇情的安排雖然是悲傷收場,但我相信「源源」已成為大家心中最深刻的印記。
高敏兒豆豆,在看完這部片之後,內心受到的衝擊比我預期的還要大,他在週記寫下「主角源源死了,我好失望。」他不安,他害怕。
藉由《BIG》,我和豆豆有了連結,我們對話、擁抱,我知道豆豆的情緒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平復。但是,沒關係的,這就是成長,我們會用愛,陪伴著你一起慢慢走。
豆豆每週五的固定功課有一項是「週記」,這是他在看完《BIG》寫下的週記內容,經過孩子的允許,他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觀影心得。
誠摯推薦《BIG》,如果說2023年想留下些什麼特別的經歷,那麼就來看電影吧!
最後附上魏德聖導演,拍片的起心動念(文字內容摘自官網)
《BIG》故事回到多年前,我在一次的電視紀錄片訪談中遇見了一個小女孩,她因為骨癌一腳截肢,手指頭也少了幾根,每天就比著ROCKER的手勢跳來跳去,卻令人意外的樂觀愛笑,這給我很大的震撼及啟發:如果有一群小朋友,男生、女生,有單純小小的戀愛、友情、有離別、有重逢,但背景是在兒童癌症病房裡,那這些平凡都會變得很不一樣,充滿了故事和情感。
這次我們不說道理,只說童言童語。在醫院裡反覆的出生和死亡,透過生與死的重複交疊,關於生命,少了大人的那些彎彎繞繞,由孩子口中說出來單純卻又直白的話,有時更能震撼人心。
我想起幾年前「凱莉哥與小露」出版的一本書《不完美的十一歲》,很適合在看完《BIG》之後,讓大一點的孩子閱讀,有機會我再來寫一篇文章,介紹這本書。
延伸閱讀
*《BIG》電影主題曲〈My Darling Child〉MV
以上影音摘自果子電影x米倉影業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