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火的日子|人與火的故事

寒假的第一個週末,帶著芽芽來科博館完成她的寒假作業,然後我和豆豆、芽芽三個人討論著,今天要去聽哪一場導覽呢?討論完發現科博館的展場,我們只剩下「同火的日子」還沒聽過解說,其他的展場都參與過了。

原本以為這是個不太有趣的主題,沒想到卻相當精彩,芽芽聽完導覽的時候跟我說:「媽媽,今天這個姊姊好會講,像是在說故事一樣,非常吸引大家的耳朵。」

一路帶孩子聽導覽的這些年,每次時間一到,導覽人員的安排都是館方決定,人格特質與解說內容將是孩子能否走完全程的關鍵,今天我們非常的幸運!

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、生火能力的生物,我們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,或許跟「火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動物不會用火,所以牠們為了尋找食物,每天要花很多的時間去獵殺、分解、咀嚼,但是人類藉由火來烹調食物、保存食物,讓食物吃起來更加美味與容易消化,縮短飲食的時程,進而擁有更多時間與精力發展人際關係、文化和科技。

這次的導覽從台東的小馬龍洞遺址開始講起,台東的小馬龍洞遺址是台灣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型遺址,距今兩萬到六千年前,是一個石灰岩塊山壁下的裂隙岩洞。洞穴深度不明,據說超過一百公尺深,洞內高度3~5公尺。

「同火的日子」特展共規劃七個單元,分別是「古老火光」、「火的功能」、「燃燒吧」、「伙食日子」、「溫度魔法」、「生命之光」、「療癒之火」,讓觀眾透過自然史、地質、植物、昆蟲、材料科學等多元跨領域知識更認識火。

現場展出將近一百五十件考古及民族學文物,還有首次展示的珍貴標本,包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「十三行遺址鍛鐵爐」、清華大學後山公墓遺址出土的「清代官帽上的玻璃頂戴」,非常值得帶孩子來走走看看。

用火是人類特有的文化行為,人們除了利用火的熱,還有光。展場中介紹了火的功能,可以烹煮、照明,以及製作工具,如何生火和延續火種,以及提高爐火溫度的技術發展。

雖然是科普特展,但是展覽的內容與歷史脈絡息息相關,在聽導覽的過程中,講到台灣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型遺址,燒王船的習俗,還有原住民的用火文化等,都讓豆豆與芽芽再重新溫習一次社會課本的內容。陪著孩子一起聽導覽的這些年,收穫最多的往往是我,不僅吸收了知識,還發現孩子真的長大了,他們懂好多東西,小小的腦袋瓜裝滿了媽媽不知道的知識與能量。

*同火的日子,人與火的故事特展連結  

*科博館「同火的日子」特展 考古界珍藏首亮相

以上影音摘自中都新聞

臉書留言

相連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